2014年11月1日星期六

中醫美容:皮膚乾燥脫皮、皮膚肥厚色斑等,這是什麼回事?

踏入秋冬季節,溫度與濕度驟然降低,這對皮膚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,例如皮膚乾燥脫皮、皮膚肥厚甚至有色斑等,尤其是敏感性皮膚,因此作出適當的皮膚護理是十分重要。

不過,一些皮損的性質及嚴重程度並非單憑護膚品可以解決問題,然而從中醫角度,不同皮膚的皮損表現可反映出人體的臟腑氣血陰陽的病理性狀態,故必需明確臨床診斷及作出相應的治療,別以為一支潤膚霜可以「走天涯」,建議服用任何中藥前請咨詢中醫師。

  • 皮膚脫屑
脫屑就是脫落的表皮細胞,又稱皮屑或鱗屑。生理性脫屑為每隔一個月表皮細胞更換一次,其產物為角質層,但病理性脫屑分為乾性及油性,乾性脫屑多因血虛或血熱致肌膚失養,血虛風燥則見皮屑細小乾燥呈白色,層層脫落,皮膚乾燥,冬天較甚;血熱風燥則見皮疹呈淡紅,表面皮屑不多,呈多層性且抓之有點狀出血。油性脫屑多為濕熱,則見斑塊深紅色,或為堅硬的毛囊性丘疹,觸之棘手,油性皮膚,膚色如常,夏天較嚴重,皮屑油膩或結成灰色厚痂,時有膿疱,伴臭味。


  • 皮膚肥厚
皮膚表面局限性變厚乾燥。
    • 脾虛血燥-皮膚肥厚乾燥,瘙癢明顯,呈暗紅色,有脫屑滲出。
    • 血虛化燥-皮膚粗糙肥厚,多發生在頸部兩側或眼瞼部,呈暗淡色,時瘙癢。
    • 風濕蘊阻-皮膚色稍黑,表面粗糙肥厚,多發生在四肢伸側,陣發性瘙癢,入夜尤甚。
    • 氣滯血瘀-皮色暗紅,增厚及溝紋明顯,抓後滲出,多發生於皮膚受壓迫部位,如腰臀部。
 

  • 皮膚紅斑
皮膚出現紅色改變,不高出於皮膚,摸之不礙手。
    • 陰虛火旺-斑色鮮紅,呈錢幣形或蝴蝶形,對稱分布於面頰,顴部,鼻兩側,耳,口唇,頭皮,手背等,兼有五心煩熱,口乾咽燥,目眩耳鳴等。
    • 脾不統血-雙小腿出現針尖樣大小的淡紅色斑點,病程長反覆發作,兼有四肢乏力,神疲倦怠,腹脹胃口差等脾虛症狀。
    • 血熱風燥-發病急,多見於肘膝關節伸側,頭皮,軀幹,紅色斑點上可蓋有白色皮屑脫落,伴心煩易怒,口乾舌燥,大便秘結等。
    • 風邪外束-多發於春秋,初起於胸背,上肢及腹部,紅斑多伴有白屑,後發展至頸膝,大小不一,呈對稱性及瘙癢。
    • 風熱所傷-多發於春秋,初起外感風熱,及後發於面部及手足背部,圓形鮮紅色斑,邊緣微隆起,中心凹陷,有小水泡。

  • 皮膚紫斑
皮膚出現紫色改變,不高出於皮膚,摸之不礙手。
    • 血熱妄行-青少年多見,發病急,紫斑發無定處,以小腿伸側多見,壓之不退色。
    • 濕熱下注-女性青年多見,多發於大小腿部,呈紫紅色,伴硬結疼痛,周圍可有輕度腫脹,硬結消退後不留痕跡。
    • 脾不統血-皮損紫暗平塌,反覆發作,病程較長,伴面色萎黃無光澤,食少倦怠,思慮勞累過度及久病體弱則令症狀加重。
    • 瘀血阻滯-多為「紫印」,「胎記」,自幻或青春期開始發病,無明顯誘因,有家族史,進展緩慢,無全身症狀,皮膚表面光滑,可發於胸背,腰腹,四肢面部等。
    • 寒凝血滯-好發於面部,鼻部,耳廓,手足背,多見於青年女性,冬天較重,局部可有疼痛感。

  • 皮膚黑斑
皮膚出現點狀,網狀,片狀黑斑,不高出於皮膚,摸之不礙手。黑斑較褐色斑深而濃。
    • 肝鬱氣滯-黑色斑片對稱性分布於面部,額部,顴部,可累及上唇。病情較重,治療較難。
    • 瘀血內停-多為先天性,多發於單側眼瞼,顴顳,面部,邊緣淺色而中心深色。
    • 脾虛不運-黑斑見於面部,前額,耳後前臂,腋窩,呈成片出現,伴胃口差,神疲倦怠,腹脹大便爛等脾虛症狀。
    • 腎陰不足-黑斑多見於面部,前額,頸,手背,前臂,臍部,如針尖粟米大小樣。

  • 肌膚甲錯
皮膚發生局限或廣泛的乾燥粗糙,摸之礙手,像魚鱗蛇皮的變化。
    • 血虛風燥-皮膚逐漸變成灰色,乾燥粗糙,狀如蛇皮,白色鱗屑且有溝紋,摸之礙手,以四肢伸側為甚,但少見於面部,冬天較重,伴有口乾咽燥,汗液減少。
    • 血熱風燥-皮損初起為粟米大小堅硬的丘疹,摸之礙手,色紅成片,多發生於肘膝伸側,可見於全身,皮膚乾燥脫屑,可伴角化及皸裂,指甲增厚,輕度瘙癢,病程緩慢,多發生於青年。
    • 濕熱阻絡-呈對稱性分布於頸項,耳後,面部,鼻周,四肢,胸背,夏天較重。早期可見毛囊性丘疹,摸之礙手,膚色如常,表面蓋有油膩性痂皮,日久可有色素沉著變暗,伴有臭味。
    • 津液輸布失調-皮膚廣泛性粗糙,頸後,軀幹,肘膝處有毛囊角化性丘疹,摸之堅硬礙手,伴有兩目乾澀,視物昏花,冬天較重。
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