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0日星期五

漫談肩周炎(五)—針刺中平穴對肩周炎的治療(上)

如前文所述,選取中平穴治療肩周炎亦體現了一些觀點:「上病下取」的治則、遠端取穴的優勢、下肢取穴針刺有利上肢運動療法等。本文將作簡述以分析中平穴對肩周炎的治療機理。


中醫經絡學說「上病下取」的經筋理論
肩部是手三陰三陽經筋結聚之所,若經脈氣血不通,或失於濡養,則累及經筋而致肩痛及活動不利,如因外傷勞損、氣血不足,復感外邪,致局部瘀滯痹阻不通,形成痹証。

肩周炎病位雖然在上肢肩部,而中平穴則位於脛腓骨之間、足陽明胃經及足少陽膽經小腿部之循行之間,但此穴可激發足陽明及足少陽經氣,引動手陽明及少陽經的經氣,調整經絡氣血陰陽盛衰從而對肩周炎起治療作用。透過針刺下肢的中平穴可激發經氣趨向病所,針感可由下肢感傳至上肢。針刺中平穴可激發經氣、調節陰陽氣血,恢復肩部動態平衡以治療肩周炎。


局部及遠端取穴的選擇
有針對性地選擇疼痛局部的穴位進行針刺,便可通調經脈、調節血氣、補虛瀉實。針刺局部穴位如肩髃、肩髎、肩井等可鬆解肩部軟組織粘連或攣縮的情況,從而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產生的疼痛。

以疼痛為主的疾病,有時局部取穴不能減輕症狀。局部針刺可導致肩部針感過強,增加患者痛楚及憂慮,亦加重了肩關節周圍的炎症組織滲出與水腫,故不適用於炎症水腫期(初期)的肩周炎,而在相應的遠端取穴則可減輕症狀。

若為急性疼痛,局部治療不能去瘀滯,反而使之加重,唯用疏散之法,行氣活血為宜,以遠端循經取穴為主,採用強刺激針法,使氣至病所。

若為慢性疼痛,主要是局部氣血絡脈瘀滯,故應以局部取穴為主,配合遠端循經取穴,疏通經絡。肩周炎疼痛表現呈慢性過程,反覆發作,病程較長,選取遠端的中平穴可引動經氣,氣至病所則調其虛實,肩部疼痛局部取穴可除其氣血壅滯,通則不痛。

不論急性或慢性疼痛,遠端取中平穴都貫穿於治療過程,它可避免針具對局部無菌性炎症水腫的疼痛刺激,如肩周炎初期疼痛劇烈,局部針刺令患者更加痛楚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局部及遠端針刺取穴治療疾病並非對立,而是相輔相成的。肩周炎病機複雜,病程及治療所需時間較長,並非單靠一個穴位能治癒本病。

因此,針刺中平穴同時適當配合局部穴可針對肩周炎的急性期(初期)及慢性期(後期)的肩部疼痛及上肢功能障礙兩大症狀,這也是本病最典型的臨床表現。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